大儿子因病夭折,如今小儿子又患罕见病
温暖1607号
●温暖诉求
2020年小凯呱呱落地,驱散了父母失去大宝的伤痛。妈妈王女士多么渴望孩子能健康成长,但罕见的“黏多糖贮积症”疾病突然出现,焦虑、担忧再次笼罩家庭。“小凯的哥哥生病8年,我们明知无法治愈,但一直不放弃让孩子生存下去的希望。”王女士说,小凯的治疗比哥哥更能看见曙光,她与丈夫做好了最苦最累的打算,绝不轻言放弃。目前,小凯即将在广州进行骨髓移植,家人想尽办法筹集治疗费,助他“重生”。
祸不单行的家庭
王女士来自重庆,是3个孩子的妈妈。但她对外只提及其中2名,即小女儿和小凯。对于大宝,她一直放在心里。2007年,在广东惠州打工的她和丈夫迎来大宝,可惜这份幸福没有持续太久。宝宝在出生一个月后就被发现肌张力过高,确诊为重度脑瘫。
宝宝受苦,王女士夫妻伤心欲绝。但不管多难,他们仍倾尽所有积蓄并四处借钱,奔波着为孩子做康复治疗,试图舒缓大宝的痛苦。可是,大宝在10岁那年因多器官衰竭,告别了爱他的父母。
失去大宝3年后,王女士迎来了二女儿贝贝(化名)。王女士告诉新快报记者,女儿无忧的笑声让她和丈夫忘记了伤痛,勇敢地继续生活。2020年,王女士又迎来了小凯,她抱着孩子喃喃自语:“一定要健康,宝宝,你要好好长大。”实际上,王女士生小凯的时候困难重重。因为她胎盘前置,小凯早产出生,还因感染住进了保温箱。王女士记得,她在探视时看到戴着呼吸机努力生存的小凯,心如刀割,但更坚定决心,要挽救这个顽强的小生命。终于,小凯闯过了生死关。
王女士万万没想到,小凯人生的波折才刚刚开启。身材矮小、行动发育缓慢……看到小凯成长不顺利,王女士一直感到焦急。今年6月,她带着孩子到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求医,终于找到真相:小凯看似发育迟缓导致语言、认知等跟不上,深层原因是因为一种名为“黏多糖贮积症”的罕见病作祟——小凯便是Ⅱ型黏多糖贮积症的小患者。
全力阻断“黏多糖”
黏多糖贮积症(MPS)是一种渐进性致残、致死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,2018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。资料显示,该病是溶酶体贮积症的一种,患者的身体会呈现全身关节僵硬、角膜浑浊、肝脾肿大、呼吸道阻塞等症状,给生活带来极大痛苦和不便。据报道,在中国,黏多糖贮积症患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,患者人数初步估算不超过一万人,存在3岁前确诊难现象。
王女士告诉新快报记者,自己从未听过这种病,但经医生解释,她已经有所了解。“小凯体内缺乏一种特殊的酶,无法代谢多余的黏多糖”。在最迷茫的时候,王女士通过社交媒体直播倾诉自己的困境,没想到,吸引了病友给她留言,并带她加入了“黏宝”的病友群。
“说是‘病友群’,其实群里的全国各地患者不超过200人。通过病友群我们知道,骨髓移植可以治疗这种病,移植的新细胞生产少量正常酶,代谢黏多糖。”王女士说,虽然小凯发育滞后,但他能甜甜地呼唤爸爸妈妈,听得懂大人讲故事,会简单表达。她意识到,如果不尝试治疗,疾病就会进一步侵蚀孩子的身体功能,直到机能退化、危及生命。于是,她和丈夫来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求医、咨询,决定拼尽全力,让孩子接受骨髓移植。
抓住最后的希望
今年8月至今,王女士和丈夫在广州市白云区永泰村租了房子。夫妻俩日夜手机不停联系朋友、亲人,勉强筹集了20万元入仓押金,还通过网络筹款筹到了2万元。
“因为时间紧急,短时间内找不到配型,孩子爸爸决定与宝宝做半相合手术,和从中华脐血库找到的合适脐带血一起,成为小凯手术的供者。”
如今,医生已经通知小凯,随时可以安排入仓。这段时间,王女士为了孩子的入仓事宜忙里忙外。“病友群的朋友知道小凯即将入仓,纷纷私信我,告知移植注意事项和照顾经验,指导我打包进仓所需物品。”王女士将行李收纳得整整齐齐,她说,在自己最痛苦、最需要帮助的时候,是这些病友家庭与自己相互取暖。“我们是病友一家亲。”她常常这样说。
但是,入仓的筹备还没有完全结束,最难的是治疗费还有不小的缺口。“医生让准备40万元左右,但我们勉勉强强才凑到30万元,还差一大截。”
王女士虽然忐忑,但不放弃。“当年我们救小凯的哥哥都那么义无反顾,而孩子的病有机会阻断,又怎能错过机会?哪怕困难也勇敢面对,紧紧抓住希望。”王女士语气坚定。
公益指引
●公益账户: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天天公益专项基金
●银行账号:44032601040006253
●开户银行:中国农业银行广州远洋宾馆支行
注:捐款时请注明“新快报温暖×号×××(受助者姓名)”,如“新快报温暖1607号小凯”。如需捐款收据,请在汇款时附注捐款收据回邮地址、联系人姓名及电话。
■本版统筹: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
■本版采写:李斯璐 通讯员 梁美美
■图片由受访者提供